我查过档案,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妈妈能抱我一次,也许我就不会这么冷。’
我现在每天都会去那个天台站十分钟。风吹过来的时候,我就会说:‘对不起,孩子,是我错了。’”
评论区瞬间刷屏:
>“我也曾用法律之名伤害过至亲。”
>“制度不该成为冷漠的借口。”
>“愿我们在觉醒的路上,还不算太晚。”
晓看着这些文字,忽然转身对林若说:“我们是不是也该做点什么?不只是记录,而是行动。”
林若挑眉:“比如?”
“建立‘共感桥梁’项目。”晓眼神明亮,“让每一个愿意道歉的人,能找到那个受伤的人;让每一个等待原谅的灵魂,有机会听见那一句‘对不起’。”
林若沉默片刻,点点头:“技术上可行。我们可以利用‘记忆网络’的情感图谱匹配机制,结合地理、时间、事件关键词进行交叉定位。当然,必须双方自愿才能连接。”
三个月后,“共感桥梁”上线。
第一个成功案例发生在东京。
一位七十八岁的老人通过系统找到了五十年前被迫分手的初恋女友。当年他迫于家族压力另娶他人,而她因此患上抑郁症,终身未嫁。两人视频连线那天,老人颤抖着说:“我一直以为放弃你是为了成全你。可我现在才知道,真正的成全,是陪你一起承担风雨。”
屏幕那端的女人哭了,轻声回应:“我已经等这句话,等了一辈子。”
类似的连接越来越多。有父子相认的,有战友和解的,也有陌生人之间跨越时空的共鸣。甚至有一位曾在“心智纯净会”任职的高官,在系统匹配下见到了自己当年下令清除记忆的弟弟。兄弟俩隔着屏幕相对无言,最终双双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而在这一切背后,小满始终守在厨房灶台前。
每日清晨,她仍会煎四个鸡蛋,摆四副碗筷。即使陈默已搬去学校宿舍,晓也时常外出演讲,她依旧坚持这个习惯。
有人问她为何如此。
她只是笑笑:“有些位置空着,不是因为没人坐,而是因为它属于所有还没回家的人。”
某天夜里,她再次梦见那座桥。
河水依旧清澈,星光倒映如初。这一次,不止她和Ω-0走过桥面,身后还跟着无数身影:有哭泣的孩子,有悔恨的大人,有曾冷酷如铁、如今蹒跚学爱的老人。
每一步落下,桥身都不再摇晃。
走到中央时,Ω-0停下脚步,转身看向众人。
“你们看,”她指着天空,“流星不是坠落,是燃烧着传递光。”
小满牵起她的手,轻声说:“我们也是。”
梦醒时,东方微明。
她起身推开窗,看见院子里,陈默正坐在长椅上读书。晨风吹动他的衣角,一页纸差点被卷走,他急忙伸手去抓,动作笨拙却认真。
晓从屋里跑出来,笑着帮他捡起笔记,顺势靠在他肩上。
阳光洒落,炊烟升起。
煎蛋的香气弥漫在清晨的空气里。
四副碗筷,静静摆放。
其中一副,依旧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