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句“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响起时,全场起立,齐声高唱。镜头扫过每一个人的脸??无论年龄、职业、身份,此刻他们都只有一个名字:中国人。
直播观看人数突破一点二亿,创下抖手历史最高纪录。
微博热搜前十,九条与“孙恺歌友会”相关。其中一条标题赫然写着:“我们误解了主旋律。”
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节目结束后二十分钟,央视文艺频道官方微博转发了《保卫黄河》片段,并配文:“这才是新时代的红色经典。”
人民日报客户端推送专题报道:《一场歌会,为何让人泪流满面?》
教育部官网深夜发文,建议将《黄河大合唱》新版纳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拓展内容。
更令人意外的是,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上,有外媒提问关于“民族主义情绪升温”问题时,发言人微笑回应:“如果你看过昨晚的‘孙恺歌友会’,或许就不会这么问了。那不是煽动,那是传承。”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反对声音。
某知名乐评人在公众号发文质疑:“娱乐资本借主旋律洗白,是否太过功利?”
个别自媒体炒作“陆燃背后有政治资源”,试图将其神化或妖魔化。
还有人翻出孙恺早年言论,称其“立场可疑”,企图抹黑整场活动。
但这些声音很快被淹没。
无数普通网友自发反击:
“你们懂什么叫黄河吗?你们听过艄公号子吗?”
“有些人总以为爱国必须西装革履、字正腔圆,可真正的人民,是泥里的、土里的、哭着笑着活着的。”
“你们喷陆燃作秀?那你来写一首让一亿人落泪的歌试试?”
更有意思的是,海外反响远超预期。
YouTube上,《保卫黄河》现场视频二十四小时内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里,各国网友纷纷留言:
“AChinesefriendshowedmethis。Idon’tunderstandthelyrics,butIfelteverything。”(一位中国朋友给我看了这段。我不懂歌词,但我感受到了一切。)
“Thisisnotpropaganda。Thisissoul。”(这不是宣传,这是灵魂。)
“NowIunderstandwhyChinaneverfell。”(现在我明白中国为何从未倒下。)
而在国内,连锁反应持续发酵。
第二天清晨,全国多地中小学举行升旗仪式,师生齐唱《保卫黄河》。
北京地铁公益广告屏全天轮播歌友会片段。
多家航空公司宣布,将在国际航班起飞前播放《黄河颂》作为背景音乐。
甚至连一向严肃的《新闻联播》都在片尾插播了一段两分钟特别画面:从壶口瀑布到长江三峡,从长城烽火台到南海岛礁,配合《保卫黄河》交响版,字幕缓缓浮现:
“山河无恙,因有人守护;岁月静好,因有人负重前行。”
而这一切的背后,燃烧工作室依旧安静。
陆燃回到办公室,脱下外套,泡了杯浓茶。桌上堆满了文件,但他一眼都没看。手机震动不停,微信消息爆炸式涌入,他一条也没回。
良久,他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输入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