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民见状,稍作停顿后,继续阐述第三个原因:“第三,是风险分散与稳定性。
上市公司需要遵循严格的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这使得公司的运营状况更加透明,也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对于和记黄埔这样业务多元化的企业来说,这种透明度有助于分散风险。
不同业务板块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可能参差不齐,通过上市公司的平台,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判断对不同业务进行估值和投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公司整体的风险。
一旦私有化,公司内部的决策和运营将更加封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也容易滋生内部管理和财务风险。
缺乏外部监督和制衡机制,一旦出现决策失误或管理漏洞,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老板,我们追求的是长远稳健的发展,不能因一时的控制欲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听完马世民的这番分析,林浩然靠在椅背上,长舒了一口气。
他不得不承认,马世民的见解十分独到且全面,考虑到了公司发展的各个关键层面。
作为一位极具野心的商业领袖,他渴望掌控一切,将和记黄埔彻底私有化无疑能满足他对绝对控制权的追求。
但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保留上市公司的身份似乎更为明智。
另外,马世民说了这么多,这里面他有一个非常认可,而且也使得他深刻反思。
此前,身为穿越者的他,凭借着对未来的先知先觉,提前洞悉了诸多重大事件,像九龙仓争夺战的风云变幻、石油危机的汹涌来袭、黄金价格的暴涨走势等等。
依托这些提前知晓的关键信息,他每一次出手都精准无误,赚得那叫一个盆满钵满。
如此一来,他积累的财富简直多到超乎想象。
钱多到让他觉得,自己根本无需借助外部融资来拓展业务,干脆把公司私有化算了,反正不差钱。
然而,正如马世民所言,公司私有化虽说也有一定的好处,但若把眼光放长远些来看,其实弊大于利。
上市公司自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也是为何那些商界大佬们纷纷选择将公司推上资本市场的原因。
难道那些大佬们会缺钱吗?
当然不是!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觉得执掌的公司拥有上市公司的身份,无论是在资源整合、品牌影响力提升,还是长远发展等方面,都会更具优势,前景更为广阔!
仔细想想,他私有化的企业,已经不少了。
仅仅是香江这边,便有靑洲英坭、万安地产公司、置地集团、香江大酒店、恒声银行、东亚银行等。
可以说,他私有化的企业,确实有些过多了,也确实有些过分了。
当然了,保留上市地位的公司也不少。
比如港灯集团、中华煤气、九龙巴士、香江电话等等。
这些企业,实际上更多是因为公共事业企业的身份,牵涉到民生基础,社会影响重大,强行私有化可能引来不必要的监管关注和舆论压力,林浩然才让它们继续保持上市企业的身份。
但像和记黄埔这样纯粹的商业帝国,其战略价值远非公用事业公司可比。
马世民见林浩然陷入深思,适时地补充道:“老板,还有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即将成立的‘银河战略发展委员会’,其权威和影响力,需要旗下有重量级的上市公司作为支撑。
和黄作为香江乃至亚洲的标杆性综合企业,其上市地位本身就是对委员会治理能力和战略眼光的最佳背书。
如果连和黄都被私有化,外界可能会质疑我们这个生态系统是否真的具备赋能公众公司的能力,还是仅仅是一个进行资本运作的封闭工具。”
这句话,真正触动了林浩然。
他构建“银河”系,野心绝对不止于财富的积累,更在于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生态。
简单地说,他要打造一个全球巨无霸财团!
都私有化了,如何引进其他强大的财团进行合作?
单打独斗,在自己的地盘还好,如果在美国、欧洲等地,一旦得罪了当地财团,分分钟用政治工具或者其它手段来收拾你。
所以,也确实该保留一些上市标杆企业。
他旗下如今掌控的上市公司,不管是港灯集团、中华煤气、九龙巴士,还是香江电话这些,实际上更多是地区性企业,它们本身已经达到了发展的瓶颈,很难再实现跨越式的全球扩张。
它们的价值在于提供稳定现金流和本地影响力,但无法承担起“银河”全球化旗舰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