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这个“TheUnseenIsing(无形之物,即将降临)”是影片的全球主口号,所有海报和营销软文必提的所在。
除此之外,还有副口号:“ANewForbsp;ofNature。ANewEraofSci-Fi。”
意为自然新伟力,科幻新纪元。
区域合作方面,盟友的力量也被充分发挥。
在日苯,东宝株式会社在其位于东京涩谷、新宿、大阪心斋桥等核心地带的院线大厅,张贴了极具设计感的概念海报——
海报上没有任何角色形象,仅有一个朦胧的、仿佛透过毛玻璃看到的球状光影,下方是路宽获得的金熊、金狮和奥斯卡小金人标志,以及“东宝公开”的字样,极简的风格充满了日式美学中的“间”与“留白”韵味。
东宝还主动联系了日苯最大的网络论坛2ch的影视版块版主,引导发起了关于“路宽大师继奥运会后首部作品将如何重新定义科幻”的深度讨论帖;
在韩国,盟友希杰娱乐则利用其强大的娱乐资源,在旗下王牌音乐打榜节目《M!tdown》的广告黄金时段,插播了这支预告片,确保了它能触达最广泛的年轻观众群体。
同时,CJ旗下的有线电视台tvN的《电影漫谈》节目,制作了一期专题,将路宽誉为“亚洲的下一个黑泽明”,详细回顾了他的艺术成就,为影片在韩国的接受度奠定了高端基调。
港台地区则通过问界视频的当地分站,以及与鹰皇控制的本地媒体的合作,重点突出路宽作为“华人之光”的巅峰地位,将影片宣传为“华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但因为前段时间的网络大论战,港台地区的宣传在有心人的对抗下引起了一些小争议。
至此,一直到整个四月结束,《球状闪电》已经成功地在一批核心受众心中种下了一颗充满好奇的种子,它不是喧嚣的宣告,而是一次深沉的低语,邀请人们共同探索那“不可见”的奥秘。
……
四月的营销主题叫做“叩问未知”,五月的主题则直接大喇喇地打出了“东方科幻美学”的旗号。
在问界团队为5月12号开幕的戛纳做准备的同时,第二阶段的营销也悄然展开了。
这一阶段的使命是将四月的神秘感转化为具体的认知,深度解析影片的硬核科学设定、独特的东方哲学思辨以及路宽着力打造的视觉美学体系。
5月1号国际劳动节当天,饱受期待的正式预告片全球发布,和刻意“谜语人”的先导片不同,这部长达两分三十秒首次揭示了完整的故事脉络。
预告片以陈光童年的悲剧性开场,迅速过渡到军方的介入,以及“宏聚变”理论所带来的巨大可能性与威胁,台词精炼而富有冲击力:
“它,不是闪电,是一种状态。当我们观察它时,它才存在。”
而周讯饰演的林云的台词“我将归来,化身千万”,则将她那种为科学理想与国家使命不惜牺牲一切的复杂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东方集体主义下的悲剧英雄色彩。
视觉上,预告片重点展示了路宽与团队创造的“双极色域撕裂银幕”效果:
冷峻的蓝调理性世界与炽热的红调情感、牺牲场面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色彩运用被提炼为“情感三原色”,红色是激情和牺牲,蓝色是忧郁和理性,黄色是希望与纯真。
与之配套发布的是一系列极具艺术感的角色海报,每一张都对应一种颜色,并展现了角色在“常态”与面临“量子态”冲击下的双重状态,周讯的海报尤其引人注目,一面是冰山般的冷静科学家,另一面则是眼含狂热、仿佛要与造物主对话的“科学殉道者”。
5月9号,《球状闪电》剧组启程前往法国戛纳。
与此同时,一场名为“路的东方科幻”的全球线上大师课系列在问界视频和Mytube重磅上线。
第一讲,路宽与作者刘慈心在北平一家古色古香的书馆内对谈,主题是“从《球状闪电》看中国科幻的浪漫与理性”,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东方式的宏大叙事与严谨的科学逻辑相结合。
这场对谈瞬间在社交媒体上引爆了关于“中式科幻美学”、“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深度讨论。
许多科幻迷和文化评论人惊叹,这是第一次有商业大片导演如此严肃而深刻地与原作者探讨科幻的“中国性”,影片的格调被瞬间拔高,摆脱了单纯的视觉奇观定位。微博话题#中国科幻的浪漫与理性#下,充满了观众对和电影的深度解读,期待值拉满。
第二讲,路宽与特邀的华清、麻省物理学教授在影片的实景实验室中,向观众解析“球状闪电”、“量子态”等核心设定的科学依据,以及如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震撼的视听语言,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硬核”可信度。
这堂课成功地将观众的关注点从“视效是否炫酷”部分转向了“概念是否过硬”,为影片贴上了硬核、严谨、经得起推敲的黄金标签。
最精彩,也是在西方社交网络上点击量最高的是第三讲。
在充满科技感的剪辑室内,路宽坐在调色台前,像一位作曲家般操控着画面,讲解他如何从阿根廷博卡区浓烈而冲突的色彩搭配中获得灵感,创造出服务于叙事本身的“东方科幻美学”,他在视频中强调:“这是一种有温度、有呼吸、充满诗意与矛盾的美学,根植于我们的文化情感。
从这三讲电影大师课的终极前奏与预热中,普通观众满足于“看懂了门道”,获得了走进影院的“知识底气”;
影迷们则为能深入参与一部杰作的“解构”而兴奋,在社群中形成了热烈的解读潮;
最为关键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影评人、电影节选片人以及学术圈,通过它们彻底认识到《球状闪电》绝非一部普通的类型片,而是一部具有作者性、学术价值和宏大文化野心的作品。
它成功地将在《阿凡达》之后可能对视觉特效产生的审美疲劳,引导向了对于科幻电影思想深度和美学创新的新期待,如同三枚精准的思想导弹,不仅为影片的口碑发酵提供了最坚实的“弹药”,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前为《球状闪电》加冕了“科幻经典”的潜在桂冠。
这是一种务实和别出心裁的营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