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羊小说

马羊小说>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 第六百三十三章 老朱的心结咱又落后了(第1页)

第六百三十三章 老朱的心结咱又落后了(第1页)

当大明的国力正蒸蒸日上之际,远在欧罗巴的朱棣与朱高炽父子,亦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一个辉煌顶点。

作为欧罗巴公认的第一商业巨擘,他们所聚敛的财富已然富可敌国。

那如山似海的金银,足以让欧罗巴大。。。

春雷滚过山脊,惊起林间宿鸟。茅屋前的石阶上积雪初融,水珠顺着檐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断续的响声,宛如更漏。那行小字在晨光中微微发亮:“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敢忘记,自己也曾是个需要人救的孩子。”

风拂过墙皮剥落的土壁,卷起一缕尘灰,又轻轻落在炉边那本翻开的《人间医话》上。书页泛黄,边缘焦黑??那是当年老人亲手焚毁副本时留下的痕迹。如今这残卷已被无数双手传阅,字迹模糊处,有人用朱笔补注,有人以墨线勾画,密密麻麻如蛛网织心。

忽然,门外传来脚步声。

不是一人,而是成群结队的脚步,踏碎残雪,自远而近。先是孩童的呼喊,继而是妇人的低语,最后是老者拄杖而行的笃笃声。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手持竹篮、陶罐、粗布包袱,衣衫沾着泥泞,脸上却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肃穆。

“鸿轩公走了一年了。”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蹲在门前,将一碗热腾腾的米粥放在门槛外,“可我孙儿昨夜发烧,梦里听见他来了,摸了摸额头,烧就退了。”

旁边一名年轻母亲含泪点头:“我家娃三岁还不会说话,昨夜突然开口叫‘爷爷’,指着这屋子不肯走……我说你认错人了,他说:‘不是认错,是他回来了。’”

人群静默片刻,忽有盲眼老妪颤巍巍上前,手中握着一根桃木拐杖,杖头刻着一朵简陋药草纹样。她不进屋,只面向门扉,深深跪下,叩首三次。

“十年前,我儿死于瘟疫,只剩这孙女一条命。那时她高烧七日,村中郎中都说没救了。是鸿轩公连夜翻山采药,割开自己手臂放血入汤剂,硬生生把她从鬼门关拉回来。”她的声音沙哑却清晰,“他说:‘医者之血未必能活人,但若连试都不敢试,便连做人的资格都没了。’”

众人垂首,有人低声啜泣。

就在此时,屋内炉火无风自动,噼啪炸响。那本《人间医话》竟自行翻动起来,纸页哗啦作响,最终停在某一页??正是记载“破契散”配方之处。墨迹未干似的微微晕染,仿佛刚刚书写完毕。

一位识字的秀才凑近细看,忽然倒吸一口冷气:“这……这不是原书内容!多了一段批注!”

众人围拢,只见空白处浮现一行小字,笔迹苍劲有力,分明出自那位已逝老人之手:

>“愿力非神授,乃人心所聚。若万民皆知自救,则无需圣君临世;若天下共守良知,则地狱亦可化为乐土。吾身虽朽,魂不归冥府,因我早已寄于尔等呼吸之间。”

空气仿佛凝固。

刹那间,远方传来钟声。不是地底幽鸣,也不是庙宇晨钟,而是七十二座城池同时撞响的警世铜钟??云南大理、江南苏州、北方蓟州、西域敦煌……凡曾受《人间医话》流传之地,皆自发鸣钟报时,不约而同。

北京皇宫内,新帝正在御花园散步。这位登基不过两年的少年天子,废除“正统录”后便下令拆毁宫中所有谶纬典籍,改设“实学馆”,专研农桑水利、算术器械。此刻他闻钟而立,仰望晴空,忽见一群白鹤自南方飞来,盘旋于太和殿上空,久久不去。

身旁太监战战兢兢道:“陛下,此乃祥瑞啊……”

新帝摇头:“非祥瑞,乃回应。”

他转身步入文华殿,召集群臣,沉声道:“昨日朕梦见一老者,身穿粗布麻衣,坐于田埂之上教孩童识字。他抬头对我说:‘治国不在龙袍加身,而在每一粒落入泥土的种子是否安心生长。’醒来枕边并无枯叶,却有一粒稻谷,完整无损。”

满殿寂然。

礼部尚书颤声启奏:“陛下,大理急报??西湖水面那七个大字,昨夜悄然变化,如今成了新的句子。”

“写的是什么?”

“**‘权力若离民心,纵万世永存,亦不过朽木雕龙。’**”

殿中大臣面面相觑,有人汗流浃背,有人眼中放光。

户部侍郎猛地跪地:“臣请陛下颁诏天下,彻查各地‘承运祠’余孽,严禁任何形式的‘圣体崇拜’!否则,恐再生祸乱!”

兵部尚书亦附议:“更应派遣巡按御史,巡查边疆军营,防止有野心之徒借‘天命再降’蛊惑士卒!”

新帝缓缓起身,踱步至窗前。窗外柳枝抽绿,燕子衔泥,一片生机盎然。他轻声道:“你们怕的是‘祸乱’,朕怕的却是‘遗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