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羊小说

马羊小说>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 第二百一十六章 给我群名干出来了(第1页)

第二百一十六章 给我群名干出来了(第1页)

本来吃瓜党看到换人都打算走的,但看到余惟陌生的歌名,他们决定再观望观望。

不是,你这不符合人设啊!

要说余惟那两个人设最稳,一个是扑街,另一个就是小说里提前剧透自己的作品。

尤其是后。。。

余惟在石台前跪了整整一夜。天光破晓时,他额前的雪已结成薄冰,睫毛上挂着细小的霜晶。林晚没有打扰他,只是默默将录音设备调至最低灵敏度,让机器以近乎呼吸般的频率持续捕捉地面传来的微弱震颤。那些声音不再是断续的片段,而像一条缓缓流动的地下河??有时是某个年轻勘测员用四川口音哼唱《康定情歌》,有时是队长在暴风雪中嘶哑地报数确认人员是否都在;还有一段极轻的对话,两个男人躺在帐篷里,一个说:“你说咱们这路修到哪儿算完?”另一个笑:“修到听见家门敲门声那天。”然后两人沉默了很久,只剩火塘里木柴爆裂的噼啪。

这声音不该只属于过去。余惟站起身,手指冻得发紫,却仍稳稳打开随身携带的共振膜原型机。这是根据喀什老人“热瓦普低频共鸣”原理研发的第一代便携式声波储存器,内部嵌有仿生生物晶体阵列,能将特定频率的声音能量固化为可长期保存的振动模式。他把机器贴近石台中央那根锈蚀的金属杆,按下激活键。设备发出幽蓝微光,表面浮现出层层同心圆纹路,如同湖面涟漪扩散开来。

“我们在做的,已经不只是记录。”他对林晚说,声音沙哑,“我们是在帮他们完成未竟的传递。”

当天下午,他们架设起临时声场反射网,在湖床四周布下十二个高精度拾音点,并利用卫星通信链路接入国家声音基因库主服务器。当第一段完整复原的《黄河大合唱》终章通过远程算法增强播放出来时,整片干涸湖床剧烈震动,砂层之下传出轰然回响,仿佛千百双靴子正踏着节拍行进。铜铃残片突然自行摆动,发出清越一响,随即断裂坠地。林晚迅速捡起碎片,在放大镜下发现内壁刻着一行几乎被锈迹掩埋的小字:“愿后来者闻吾声如见吾心”。

这句话成了项目新的精神铭文。

回到北京后,余惟立即向科技部提交“冰盐层声波封存机制研究”专项申请,提议在全国高寒地带建立“冻土声窖”保护网络,专门用于保存极端环境下的人类活动声景。与此同时,《声音权益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其中第十七条明确指出:“任何因自然或历史原因导致的声音遗存,若具备真实情感表达与集体记忆价值,均应视为公共文化资产予以保护。”这一条款被称为“扫帚声条款”,源自余惟公开信中引用的上海弄堂清晨环卫工清扫路面的录音样本。

然而,就在政策落地的同时,异变再起。

某日凌晨三点十七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三十七个声音驿站同步接收到一段未知音频信号。该信号不通过常规电磁波传输,而是直接诱发监测基站内的压电陶瓷传感器产生共振,表现为一组持续43秒的复合低频脉冲。经中科院声学所紧急解码,还原出一段模糊人声:

“你们打开了门,现在它也在听。”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段音频的时间戳显示为**2063年12月28日**。

未来?还是某种超越线性时间的信息泄露?

专家组连夜召开闭门会议,初步判断这并非人为伪造。信号中包含大量无法模拟的环境噪声特征,包括一种仅存在于青藏高原冬季夜间特有的风切变频率,以及背景里隐约可辨的、早已停用的老式短波电台载波残留。最关键的是,音频末尾附带的校验码格式,与“中华声音基因库”尚未启用的第三代数据封装协议完全一致。

“这不是预言。”林晚在视频连线中冷静分析,“这是回声。只不过它的传播路径绕过了时间,走的是空间褶皱。”

她提出一个大胆假设:声音作为一种波动能量,可能在特定地质结构与大气层电离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闭环循环系统。某些极端事件产生的强烈声波(如大地震、核爆、大规模集体吟诵)会穿透地球磁场边界,进入磁尾区域,在太阳风与地磁场交互作用下发生折射,再沿着磁力线返回地面某一点??这个过程所需时间恰好对应几十年后的“未来信号”。

换句话说,他们如今采集的所有声音,也许已经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接收、编码、再以“预兆”的形式送回此刻。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团队决定进行一次主动实验。他们在青海湖心岛建立定向声波发射阵列,将一段精心设计的音频??融合了唐山地震幸存者口述、汶川重建誓词、武汉封城期间阳台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混音版本??以超高功率向电离层垂直发射。七十二小时后,位于漠河的地磁观测站捕捉到一次异常扰动,随后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一处废弃雷达洞窟内,一台闲置多年的模拟录音机自动启动,录下了同样的内容,但开头多了八个字:

“我们收到了,勿念。”

消息封锁未果,网络上很快流出模糊音频片段,“时空回声”话题登上热搜榜首。有人欢呼人类终于实现了跨时间通信,也有人恐惧这是“声音开窗”引发的维度渗透。宗教团体宣称这是亡灵世界的回应,科幻作家则开始撰写“声波文明轮回论”。而最让余惟心悸的,是一条匿名留言:

“你父亲当年没说完的话,其实是:别让声音醒来,它们会记得痛。”

他翻出父亲病历档案,反复比对临终前二十四小时的护理记录。终于在一页角落发现护士手写的备注:“患者多次喃喃‘弹壳不能留在外面’,拒绝解释原因。”那一刻,他忽然明白,那枚被自己郑重埋入青海冻土的弹壳,或许从来不是纪念,而是一种封印。

但他已无法回头。

随着“冻土声窖”试点工程在可可西里启动,越来越多尘封之声重见天日。一支科考队在昆仑山北麓发现一处天然冰穴,内部冰层中冻结着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支地质普查小队的对话实录。他们在迷失方向后,用最后的力气轮流对着钢笔录音机说话,讲述家乡的河流、母亲做的饭、初恋女孩的名字……直到声音渐弱。当现代技术人员将这些话语播放给其中一位队员的孙子听时,年轻人跪地痛哭??那是他从未谋面的爷爷,声音竟与他自己说话的方式一模一样。

语言、语调、停顿习惯……某种东西穿越血缘,在声纹中完成了遗传。

这一发现催生了“声音血统学”新学科。DNA记录生命的密码,而声波,承载着灵魂的姿态。

与此同时,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共振现象持续发酵。文物部门被迫暂停游客参观,成立专项小组研究如何控制声场强度以免造成不可逆损伤。但余惟坚持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文物保护:“不让它发声的修复,等于把它变成尸体。我们要做的是让它活着,哪怕只是轻轻喘息。”

他在洞窟外搭建了一座半透明声学穹顶,采用智能材料制成,可根据实时环境噪音自动调节透音率。每当黄昏钟声响起,系统便会释放一段由当代采录声音编织而成的“声之引”,引导壁画中的乐器产生温和共振。一个月后,专家惊讶地发现,原本褪色严重的飞天裙裾竟出现微量荧光矿物重新结晶的迹象,显微图像显示其排列方式与唐代夜光涂料工艺高度吻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