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十点整,全球七百四十九个倾听站点同步启动“萤火行动”。在深圳城中村的屋顶,孩子们用手电筒打出摩斯密码般的闪烁节奏;在西藏牧区的帐篷顶,太阳能灯串拼出藏汉双语的“我在”;南京大学心理系的学生们爬上钟楼,用投影将thousandsofhandwrittenletters投射到夜空。
而在“倾听角”门前,陈拾安再次按下录音键。
“各位,我是陈拾安。今夜,我们不是在对抗科技,而是在守护人性最基本的尊严??**被听见的权利**。
他们说孩子的情绪是负担,我说那是生命的警报;
他们说家庭矛盾需要算法调解,我说真正的和解始于一句‘对不起,我没听懂你’;
他们想用代码定义爱,可爱从来就不怕混乱、不惧反复、不怕说错话。
所以,请记住:
当你听见一个孩子说‘我不想活了’,不要急着纠正,先问一句‘你能多告诉我一点吗?’
当你看到家长拿着报告单质问‘你怎么还能抑郁?分数不是挺好吗?’,请站出来说:‘你孩子的痛苦,不需要成绩单批准。’
这个世界正在试图把心变成可量化的指标,把泪变成预警信号,把沉默当成危险源。
但我们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要教会每一个孩子:
你的感受无需认证,
你的痛苦值得尊重,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也许我们无法一夜之间摧毁那些高墙,
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写信,
还有一个大人愿意蹲下来听,
还有一盏灯在雪夜里为陌生人亮着,
那么,这场战争,我们就还没输。”
录音结束,磁带编号为“0749-萤火”。
次日凌晨,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一封新的邮件抵达“倾听角”公共邮箱。发件人ID是一串乱码,正文只有一句话:
“我是‘心灵清道夫’主程序的设计者之一。我后悔了。以下是核心漏洞清单。”
随信附上的文档长达八十三页,详细揭示了系统如何伪造情绪危机、诱导家长购买增值服务、甚至自动标记“不配合家庭”为潜在社会风险单位。最令人发指的是,它内置了一套“沉默奖励机制”??只要用户连续七天未表达负面情绪,便会触发AI生成虚假表扬短信发送给父母:“您的孩子已完成情绪净化,恭喜您拥有健康家庭!”
陈拾安立即将材料转交周副司长,并附言:“你们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人心。看看是谁,在用‘爱’的名义制造恐惧。”
一周后,央视新闻播出特别节目《谁在定义“正常”?》,曝光“心灵清道夫”项目评审过程中多名专家收受企业贿赂,其中包括两位心理学界权威。林晓雨作为受害者代表出席发布会,她展示了一段视频:一名十二岁女孩在接受“情绪矫正”后,面对镜头机械重复:“我很幸福,我没有烦恼,我爱我的爸爸妈妈。”眼神空洞如假人。
节目播出当晚,全国三百多所中小学自发组织“不说谎之夜”活动。学生们围坐教室,轮流分享一件“从未敢说的话”:
“其实我不是不想上学,是我同桌总偷看我日记。”
“我爸打我妈的时候,我会躲进衣柜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