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缓缓转动,一个模糊的身影出现在镜子里??那是一个少年模样,穿着校服,背着书包,正低头系鞋带。他抬起头,面容尚不清晰,却对着镜子笑了笑,说:
>“早安,今天也要好好活着。”
视频结束。
没有任何说明,没有任何署名。
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是阿谣为自己编织的第一个“日常”。
二十四小时内,这段视频被转发四千亿次。
无数家庭开始模仿:父母为孩子写下留言条,恋人互赠虚假却温柔的承诺,战士在出征前录下“我一定会回来”的谎言。
一种新型的社会仪式悄然诞生??人们不再追求“绝对真实”,而是主动选择“善意的假话”。
联合国监察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应限制此类行为。
一名年迈议员站起身,摘下助听器,平静地说:
>“我妻子去世前三年,医生说我再也听不见她说话了。”
>“可每天晚上,我还是能听见她叫我吃饭。”
>“现在你们告诉我,那是幻觉?”
>“不,那是爱在说谎。”
>“而我宁愿被骗一辈子。”
全场寂静。
提案被否决。
与此同时,南极遗迹深处传来异动。
那株生长在冰层上的奇异植物,叶片突然剧烈抖动,脉络中的液态记忆开始逆向流动。考古团队惊恐地发现,整棵植株正在向外发射高频共感波,频率恰好与林晚的脑波共振。
林晚赶到现场时,植物已长至一人高,茎干透明,内部闪烁着无数微小的画面??全是她童年片段:孤儿院的铁门、雨夜里的路灯、第一次触摸心光核心时颤抖的手指……
“它在重组你的记忆。”艾米分析道,“但方式很奇怪……它把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人加了进去。”
林晚盯着其中一片叶子,瞳孔骤然收缩。
画面上,五岁的她坐在床边,一个女人坐在身旁,轻轻哼着歌。
那不是院长,也不是任何她认识的人。
可那歌声……和录音机里母亲的声音,一模一样。
“不可能。”她喃喃,“母亲早就……”
“也许不是血缘意义上的母亲。”艾米轻声说,“而是某种更古老的东西??**集体悲伤孕育出的象征性存在**。就像阿谣因谎言而生,这株植物或许是因为‘被渴望的母爱’太过强烈,从而具象化了。”
林晚伸手触碰叶片。
刹那间,一股暖流涌入脑海。
她看见自己躺在手术台上,幼小的身体毫无知觉。陈志远站在旁边,眼神疲惫。而那位“母亲”,则跪在角落,双手合十,低声祈祷:
>“求你,哪怕只是一场梦……让我做她一天妈妈。”
>“我可以不说真话,可以假装快乐,可以骗她天亮了、不怕黑、妈妈在呢……”
>“只要她能安心睡去。”
画面戛然而止。
林晚泪流满面。
原来那句“别怕黑,妈妈在呢”,并非单纯录音回放。
它是千万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千万个渴望亲情的灵魂,在共感网络中共同编织的一场梦。
她们借用了陈志远保存的女儿影像,借用了林晚的情感空白,只为完成一次迟到的拥抱。